為引領空天防御事業(yè)新發(fā)展,孵化創(chuàng)新性關鍵技術與顛覆性構想,由國防科技工業(yè)空天防御創(chuàng)新中心、中國宇航學會無人飛行器分會和國防科技大學自動目標識別(ATR)重點實驗室聯(lián)合主辦的全國性賽事——第三屆“空天杯”全國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大賽將于2021年5月至8月舉辦,重點面向高校、研究院/所學生,同時向全社會組織及個人開放,為航天航空愛好者提供公平競技和學習交流的舞臺。
組織機構
1.指導單位:國家國防科技工業(yè)局、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國防科技大學。
2.主辦單位:國防科技工業(yè)空天防御創(chuàng)新中心、中國宇航學會無人飛行器分會、國防科技大學自動目標識別(ATR)重點實驗室。
3.承辦單位: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二部、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5所、中國航天科工十院十部、國防科技大學電子科學學院。
4.協(xié)辦單位:國防科技創(chuàng)新基地戰(zhàn)略聯(lián)盟、航天系統(tǒng)仿真重點實驗室、毫米波遙感技術重點實驗室、光學輻射重點實驗室、電磁散射重點實驗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學ATR重點實驗室、深圳大學ATR重點實驗室、廈門大學ATR重點實驗室、電子科技大學ATR重點實驗室。
5.技術合作單位:DaoCloud上海道客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大賽特點
1.與國內飛行器設計與目標識別領域大師級專家零距離接觸、深度交流的機會;
2.獲獎項目有機會獲得主辦方資助,助推創(chuàng)意落地或孵化國家級創(chuàng)新項目;
3.獲獎團隊成員有機會獲得主辦工業(yè)部門就業(yè)面試機會;
4.獲獎研究生有機會獲得國防科技大學電子科學學院申請審核制博士研究生資格;
5.優(yōu)秀作品按要求整理后擇優(yōu)以學術論文形式發(fā)表于《現代防御技術》、《航空兵器》、《系統(tǒng)仿真學報》、《控制、自動化與信息科學國際會議ICCAIS2021》、《Sensors》等會議期刊。
大賽命題
本次大賽面向未來空天防御應用,以“智能”為主軸主線,設置兩個命題,開展創(chuàng)新性設計與算法比測,孵化創(chuàng)新性關鍵技術與顛覆性構想。
命題1:飛行器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設計
“空天杯”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大賽主題項目,瞄準未來空天應用需求,以空天飛行器(非衛(wèi)星)為主要創(chuàng)新設計對象,圍繞智能技術,飛行器專項組成技術等方面,開放提出新概念、新功能、新技術、新模式設計,命題共設置兩個賽道:
賽道1:智能飛行器系統(tǒng)設計
圍繞空天飛行器智能化、新功能、多形態(tài)等創(chuàng)意熱點,提出概念顛覆,求變求新,邏輯合理,技術前沿,面向未來空天應用的空天飛行系統(tǒng)概念設計,為未來空天技術發(fā)展,空天能力博弈注入新的思想,鼓勵針對具體目標,進行設計及應用案例分析。
賽道2:智能專項技術應用研究
針對新概念空天飛行系統(tǒng)專項技術組成結合智能化、新功能、多形態(tài)的概念需求,圍繞新概念飛行機理及推進技術、智能化技術在探測、信息處理、控制、導航、動力等空天專項領域應用開展創(chuàng)新研究。
請根據以上描述,任選一賽道,開展飛行器創(chuàng)新設計或專項技術應用研究,構想應用前景、形成技術方案。方案可涉及描述的一項或幾項,也可另辟蹊徑,鼓勵有實物支撐驗證。
命題2:探測識別算法挑戰(zhàn)
圍繞復雜地面背景下目標探測識別領域的若干難題,針對發(fā)布的場景與數據集,開展目標檢測、跟蹤與識別算法研究,進行算法比測。本次大賽針對地面目標(車輛)檢測識別問題,共設置三個賽道:
賽道1:射頻目標識別
瞄準射頻目標識別主題,針對傳感器、土地、草地或城鎮(zhèn)等雜波背景,以及不同類型車輛目標,請選手根據大賽設置的某一特定場景,通過算法設計,開展射頻目標識別。
賽道2:光學目標識別
瞄準光學圖像自動識別主題,從紅外航拍視頻數據中檢測出地面某一型目標。請選手根據大賽設置的某一特定場景,通過算法設計,開展光學目標識別。
賽道3:光學目標識別對抗
瞄準光學圖像自動識別對抗主題,通過算法改變紅外圖像數據、降低目標被檢測識別的概率。請選手根據大賽設置的某一特定場景,通過算法設計,降低目標被檢測識別的概率。
請根據以上描述,任選一賽道,根據比賽方提供的場景描述和開放數據,完成算法設計、描述與實現。
參賽方式
1.報名要求
參賽人員必須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合法公民。參賽人員不論專業(yè)、學歷、年齡,均可以個人或團隊方式(每個團隊人數不超過5人)報名參賽。鼓勵不同高校、不同工業(yè)部門、不同專業(yè)間跨界合作,協(xié)同創(chuàng)新,鼓勵高校教師親自參與。
一支隊伍只能報名一個命題的其中任意一個賽道;同一名選手只能參加一支隊伍。
2.報名方式
采用網絡平臺報名方式,登陸數據開放平臺網站(www.atrdata.cn),進行以下操作:
(1)注冊賬號,填寫相關信息;
(2)用戶選擇“賽事管理”中相應的比賽“查看詳情”;
(3)點擊“我要加入”可直接“創(chuàng)建團隊”,也可以接受其他用戶的邀請“加入團隊”,所有成員同意加入隊伍后才可創(chuàng)建團隊,待后臺審批通過后,團隊創(chuàng)建成功。
(4)平臺發(fā)送郵件通知團隊成員團隊創(chuàng)建成功,隊長登陸網站選擇賽道進行報名,報名成功后即可參加比賽。
3.報名截止時間
2021年5月31日。
4.聯(lián)系人及聯(lián)系方式
李賀:010-68386600, 15652394961;
王瑾:010-68764761, 19930130029;
敦曉彪:010-68765399, 18310991933;
傅瑞罡:0731-87003432, 18807402943;
姜虹旭:0851-88697386, 18096030534。
作品要求
1.作品形式要求
(1)命題1 飛行器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設計:
初賽:方案報告、圖片、其它電子材料;
決賽:方案報告、圖片、匯報ppt、其它電子材料、模型或原理樣機等實物設計與展示。
(2)命題2 探測識別算法挑戰(zhàn):
初賽:方案報告、圖片、算法源代碼和可執(zhí)行程序、其它電子材料;
決賽:方案報告圖片、算法源代碼和可執(zhí)行程序、匯報ppt或視頻、其它電子材料。
2.技術要求
⑴方案描述:
a)“飛行器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設計”的方案描述應包含飛行器各項參數、任務使命、飛行性能、關鍵分系統(tǒng)組成、技術途徑、方案特點等方面,可通過整體和各部位的三維視圖展示作品;
b) “探測識別算法挑戰(zhàn)”的方案描述應包含所用算法的原理框圖、理論模型、算法步驟和效果展示等方面;
⑵創(chuàng)新性分析:通過與國內外現有或正在研發(fā)的同類產品或算法對比,評估作品的創(chuàng)新性。
⑶可行性分析:根據國內技術基礎和可預見到的技術發(fā)展水平,分析作品方案的技術原理可行性以及產品可實現性;
⑷應用性分析:分析作品應用需求和應用方向,評估應用價值;
⑸其它要求:鼓勵通過實物、模型、動畫、視頻等展示作品,并配以相應文字說明。
3.提交要求
⑴文件組成要求
作品由作品簡介、作品照片、設計報告和其他相關文件組成,總大小不得超過50M。
①簡介(Word版):500字以內,包括項目簡介及創(chuàng)新點介紹,可包含不超過4張圖片,總篇幅不得超過2頁,命名為:“01-學校(或單位)名稱-作品題目-作品簡介.doc”。
②圖片:包含5張圖片,其中4張是作品相關的圖片,1張是參賽團隊的照片,單張圖片大小在5M以內,命名為:“02-學校(或單位)名稱-作品題目-圖片1/2/3/4/5.jpg”。
③方案報告:
方案報告(Word版):建議8000字以內,按照大賽主辦方提供的模板編寫,應包括作品要求中的相關內容,命名為:“03-學校(或單位)名稱-作品題目-作品設計報告.doc”。
方案報告(PDF版):要求內容、排版等與方案報告(Word版)相同,命名為:“03-學校(或單位)名稱-作品題目-作品設計報告.pdf”。
④其它相關文件:如Pro-E/AutoCAD等設計文件(如飛行器外形三視圖、部位安排圖等)、算例源碼(與設計報告中關鍵結果密切相關的程序和代碼等以壓縮包形式提交,不含算法挑戰(zhàn)專題的軟件代碼)以及其他與作品相關的文件等,命名為:“04-學校(或單位)名稱-作品題目-XXX(內容名稱).zip”。
⑤命題2——“探測識別算法挑戰(zhàn)”的軟件可采用Python、C/C++、Matlab等語言編寫,具備導入數據、自動運行和數據保存等功能。采用其他編程語言或使用特殊函數庫/工具包的作品,代碼/程序中應包含庫文件或者采用容器技術進行封裝,以確??稍诰€運行。具體的數據輸入輸出文件的格式說明與數據導入例程請登錄數據開放平臺網站(www.atrdata.cn),進入“使用規(guī)范”查看。
⑵作品文件夾命名要求
文件夾名稱為“學校(或單位)名稱-作品題目”,參賽團隊將作品文件夾進行壓縮,壓縮文件名為“學校(或單位)名稱-作品題目.zip”。
⑶文件編輯器要求
作品簡介和作品設計報告(Word版)應使用Word2003以上版本編輯,作品設計報告(PDF版)可用Adobe PDF閱讀器打開,提交作品中圖片一般為JPG文件。
4.提交方式
(1)大賽作品采用在注冊網站在線方式提交;
(2)2個命題的文檔類作品應于大賽規(guī)定的截至日24時前完成提交,一旦提交,則不能更改;
(3)命題2的比測采用在線測試和在線提交的方式。注冊用戶可通過在線提供的測試數據和運行環(huán)境進行算法性能測試與調試,確認無誤后進行提交;隨后將由程序進行自動測試并返回測試結果和評分;根據反饋可修正并改進作品,每支隊伍均有在每個賽段(初賽和決賽)均有3次提交機會(取最高分);提交窗口將于6月10日開啟,于大賽規(guī)定截至日24點關閉。
評審標準
1.作品評審方式
初賽評審階段根據專題和參賽作品數量分若干小組進行,其中:“飛行器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設計”專題采用函審方式,“探測識別算法挑戰(zhàn)”專題采用數據在線測試方式。
決賽作品評審通過現場答辯進行,現場打分、現場公布結果、現場頒獎。決賽時所有作品的評分同初賽評分無關,其中:“飛行器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設計”專題根據現場打分排序;“探測識別算法挑戰(zhàn)”專題根據數據在線測試評分和現場打分綜合排序。
2.打分評審標準
(1)材料的完整、清晰和明確性,表現形式(10%);
(2)創(chuàng)新性和技術融合性(40%);
(3)方案設計深度及技術可行性(30%);
(4)應用前景(20%)。
3.在線測試評分細則
評分由算法描述和現場展示、比測驗證兩部分組成。
(1)算法描述(初賽/決賽)和現場展示(決賽)占30分,評審標準參見命題1標準;
(2)比測驗證占70分,評審細則在報名資格確認后將隨測試數據、場景描述等資料在線公布。
獎項設置
大賽兩個命題分兩組評審,分別設置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及優(yōu)勝獎,同時設立優(yōu)秀組織獎,并根據參賽項目具體情況提取特等獎。獎項設置具體如下:
1.特等獎一名:獎金10萬元、證書、獎杯(從一等獎中提名選出,可空缺)
2.一等獎兩名:獎金5萬元、證書、獎杯(若產生特等獎,則一等獎名額減少一名)
3.二等獎四名:獎金3萬元、證書、獎杯;
4.三等獎六名:獎金1萬元、證書、獎杯;
5.優(yōu)勝獎若干名:獎金2000元、證書、獎杯;
6.優(yōu)秀組織獎若干名:證書、獎杯。
賽程及時間安排
1.賽程設置
⑴初賽
對參賽作品進行初評審。
(2)決賽
決賽分為導師輔導及作品完善和現場答辯兩個階段。
a) 導師輔導及作品完善階段:安排導師對進入決賽的團隊或個人進行伴隨式輔導,導師與參賽選手組成新的協(xié)同創(chuàng)新團隊,使作品在應用需求的牽引,更具實用價值,同時結合實際工程經驗,提高可實現性。
b) 決賽現場答辯階段:現場宣講、現場評審答辯、現場計分、現場公布結果并現場頒獎;
c) 舉辦地點:貴陽。
2.時間安排
a) 5月31日,報名截止;
b) 6月10日,初賽作品提交窗口開放;
c) 7月10日,初賽作品提交窗口關閉;
d) 7月20日,初賽評審完成;
e) 7月31日,發(fā)布決賽入圍名單,決賽作品提交窗口開放;
f) 8月25日,決賽作品提交窗口關閉;
g) 8月31日之前,舉辦決賽。
特別申明
㈠參賽作品應具原創(chuàng)性,無知識產權爭議,參賽團隊必須簽署作品原創(chuàng)性證明和知識有限使用權聲明。組委會對因知識產權引起的任何實際侵權概不負責。大賽組委會擁有參賽作品知識有限使用權,有權對作品進行編輯、使用。
㈡本次大賽為非涉密活動,參賽作品不應涉及國家秘密事項。凡上報的參賽作品需要提供單位保密審查表,即視為參賽的單位、個人已確認作品不涉密,參賽選手或作品違反保密規(guī)定導致的后果由參賽單位、個人承擔,組委會概不負責。
㈢未入圍決賽作品不再另行告知,不予退還參賽作品。
㈣大賽最終解釋權歸主辦方所有。
https://mp.weixin.qq.com/s/6YIHlIRi5Cng4bTHD1OLmQ